守护山海镇海,绘就和谐共生新画卷——看镇海如何答好“地球日”生态考卷
今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,活动主题是“珍爱地球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。在全球气候变化、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,这一特殊日子再次提醒我们: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,保护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。
两年来,镇海区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,以耕地保护为着力点,以矿山复绿为突破口,从耕地保护到森林防灾,从矿山复绿到湿地修复,以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,生动诠释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实践内涵。
筑牢耕地红线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
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,也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。一直以来,镇海区始终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,深入贯彻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。
今年以来,镇海区高效实施“多田套合”农用地布局优化工作,统筹农业、资规部门双向发力,以耕地、永久基本农田、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在空间布局上优化整合为目标,推动该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、质量有提升、布局更优化。
“我们通过整合耕地、永久基本农田、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,构建起‘金字塔’型保护体系。”镇海资规分局相关负责人说,通过建立工作专班,全程跟踪项目进度,采取“建设一批、认定一批、提升一批”实施路径,实现农用地空间高效整合。
▲ 南洪村耕地功能恢复项目、万弓塘河拓宽整治项目
截至2024年底,全区已实现耕地“4连增”,完成1.2万余亩“百千万亩方”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,3个项目获省级表彰。
下一步,镇海区将持续优化农用地空间布局,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、质量有提升,以更高站位、更实举措守护每一寸耕地、每一片绿色,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,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镇海力量。
▲ 南洪村搬迁 打造千亩连片耕地
构筑生态屏障 守护共同绿色家园
今年,镇海区以防治林业有害生物、提升国土绿化、强化湿地保护为重点,全面推进林业生态高质量发展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“绿色答卷”。
多年来,区森防站严密防范林业有害生物,多举措防治松材线虫病,弘扬林业生态文化。采取“免疫+除治”的防治模式,2024年,在重点松林保护区布设50套松墨天牛诱捕器,完成重点区域3万株松树生物制剂免疫注药,构建起立体化监测防治网络。
“我们还与慈溪市建立联防联治机制,开展2公里边界互查,阻断松材线虫病跨界传播。”区森防站相关负责人说,此外,镇海区每年挂设诱捕器持续监测是否发生美国白蛾入侵,防患于未然。去年,花木世界红火蚁疫情实现根除,并通过持续监测巩固防控成果,有力守护了辖区生态屏障。
持续开展国土绿化美化,2024年,完成森林抚育1013亩、美丽生态廊道409亩,开展“互联网+全民义务植树”活动,建成10个省市县三级基地……近两年,镇海区生态建设亮点频出。其中,美丽林相工作有序进行,森林质量稳步提升;线上线下结合的义务植树模式,全民护绿意识显著增强;九龙湖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建设将迎验收,完成湿地碳汇发展模式探索;新一轮区级湿地保护规划通过专家评审,生态功能持续增强,生态资源本底进一步夯实。
当前,镇海区正以“林长制”为抓手,持续完善“防治-建设-保护-宣传”四位一体工作体系,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注入绿色动能。
▲ 镇海区九龙湖
攻克复绿难题 “伤疤”变成“绿色财富”
昔日裸露的矿坑变身葱茏绿地,废弃的渣土堆上草木竞发光彩。日前,镇海区雄镇九矿9号点生态修复复绿工程进行验收并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,标志着该矿区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,为镇海区废弃矿山加快治理再添示范案例。
矿山复绿并非简单的植被种植,而是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。近年来,镇海资规分局创新采用高次团粒喷播技术,确保草木“长得活、长得稳”。同时,通过削坡整形、挡墙修筑、排水沟建设、厚层基材挂网喷播、客土回填等综合措施,使原本裸露的山体、陡峭的岩坡重现生机。在镇海,有越来越多的矿区披上了“生态绿装”,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。
镇海复绿的矿山将会进入为期2年的管护期,通过智能监测系统+人工巡检相结合的方式,确保复绿成果长效巩固,为后续矿山闭坑工作奠定基础。
下步,镇海资规分局将总结矿山治理经验,加速推进全区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作,推动“生态伤疤”向“绿色财富”转变,为打造美丽镇海、促进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。
▲ 昌发轧石场废弃矿山治理
改善人居环境 打造幸福生活样板
镇海蛟川片区这个27平方公里的城乡结合部,一边挨着世界级石化基地,一边连着宁波主城区。过去,这里“产城村”混杂,防护林带“断片”,河道发黑发臭也是常有的事。如今通过全域整治,硬是在化工厂和城市间筑起11公里“绿色长城”,生态林带串珠成链,河道水质达标率飙升到90%,连白鹭都回来安家了!
多年来,镇海区高度重视蛟川片区的城乡安全与生态修复,全力在滨海石化区与城镇集聚区之间建设“产业缓冲-防护林带-生态缓冲”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护体系,建设“蓝绿交织、翠山环抱、百鸟争鸣”的生态空间。
“我们秉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,统筹推进‘农用地、生态、村庄、工业、城镇低效用地’五大整治任务,旨在打造优质的人居环境,构建高效的农业生产空间,推动工业绿色发展,营造生态休闲空间,全方位提升区域发展品质。”镇海资规分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把“碎片地”拼成“聚宝盆”,蛟川片区目前实施近1300亩村庄建设用地复垦,整合近万亩连片耕地;南岚湾现代农业园的专家工作站实验基地里,自主研发的国产温室管控系统和水果番茄撑起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;棉丰村159亩闲置地“长”出中石化新材料研究院,装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;249亿全域整治项目投资撬动土地增值,周边农文旅项目陆续落地,绿水青山真成了“招才引智”的金字招牌。
人居环境改善了,集体经济也翻着跟头涨。随着六个“城中村”整体搬迁到核心区,往昔脏乱差的景象蜕变为科创沃土和生态空间。“现在开窗见绿,遛弯有河,这才叫生活!”蛟川片区生活的村民激动地说。
林带河道农田连成片,村民变市民,环境变资产。蛟川这片土地上正在上演“绿水青山”反向滋养“金山银山”,打造居民幸福生活样板的精彩故事。
▲ 海天林带白鹭飞
从国家政策到个人选择,从科技创新到日常习惯,关爱生态环境,从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。
在这个地球日,镇海资规分局交出了一份生态考卷:我们能为脚下的土地、呼吸的空气做些什么?答案或许就在每一棵树,每一亩耕地,每一片矿山中。愿我们携手同行,让绿水青山永驻,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生不息的美好家园。
▲ 南洪村搬迁 打造千亩连片耕地